您的位置: 首页 > 项目案例 > 规划设计

女神节女规划师特辑丨巾帼翘楚风采耀春光

发布时间: 2025-03-24 06:06:43 来源:规划设计

  在城市规划的广阔领域,有一群女性学者,她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敏锐独到的洞察力和卓越非凡的创造力,在教学、科研与规划设计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她们如同璀璨星辰闪耀在学术的天空,也如同艳丽的花朵引领着女性成长的春天。她们是学科翘楚,也是女性楷模,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城市规划行业奋勇前行。在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工作委员会对三位城市规划领域的女性长江学者作特别介绍。

  王兰,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长聘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获批国家级人才。专注于健康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发展的策略与规划、城乡规划方法与技术领域研究。担任国际科学委员会“城市健康与福祉”计划学术委员会主席、英国健康城市委员会国际指导理事会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健康城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健康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及《Urban Studies》《Health & Place》《国际城市规划》等期刊编委。

  王兰教授率先开展健康城市研究与规划实践,培养跨学科专业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11部,主编自然资源部国家标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团体标准等3部,参编国际标准2部。成果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人居署《健康城市与区域规划指南》和世界银行健康设计案例,并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和华夏建设科技奖等奖项。

  王兰教授以身作则,带领学生深入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持续6年带领学生服务我国健康挑战严峻的云南省曲靖市和云龙县等地,开展健康城市研究和评估工作。组织学生扎根当地开展工作,走访考察曲靖市后所镇等乡镇,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研,为当地流行病学风险因素研究提供了人居环境视角的支撑;开展健康风险精准诊断,以此优化各层级规划,激发学生潜心向学的精神和为民服务的理想。学生参与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富源县、罗平县和云龙县国土空间总体设计,以及曲靖市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曲靖开展的工作受到曲靖市人民政府感谢“为曲靖空间规划促进公共卫生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形成了长效有力的支撑”,获2024年度住建部华夏建设科技奖一等奖和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主办的全国“2022健康中国创新实践案例奖”。

  田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导、副系主任,土地利用与住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自然资源部智慧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治理创新中心主任,兼任国际区域发展协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雄安新区规划专家评议组专家、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专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规划实施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地学会土地经济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世界华人不动产学会理事等。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等科研项目十余项,主持/参与行业标准5项。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190篇,包括Nature子刊等顶级学术期刊,出版中英文著作21部。主持项目获住建部华夏建设科技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ISOCARP的“Gerd Albers”特别提名奖、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二等奖等国际国内学术奖项50余项,入选4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40篇 “影响中国城乡规划学术进程学术论文”。2014年起连续上榜Elsevier“高被引学者榜单”。2019年起连续五版入选斯坦福大学与Elsevier发布的 “全球前2%顶级科学家”榜单。首届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首届城乡规划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土地与住房、城市更新等。

  田莉教授具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学者情怀,深受学生欢迎。先后获评清华大学第十九届“良师益友”(清华大学研究生会)、清华大学“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提名奖(清华大学学生会)等称号。除了在土地利用、城市更新等领域的实践外,她把学术研究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多次在北京郊区门头沟、延庆等开展公益实践,带领学生春节期间驻地的“盛世永宁”乡村振兴实践,得到新华社和众多新闻媒体报道,北京市区镇相关领导给与高度评价,为探索“学子下乡+AI赋能传统产业”的乡村振兴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教育实践中,田莉教授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新方法和新视角。她组织的“百本经典名著”读书会,极大地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加了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储备。在田老师的指导下,张同学在硕士阶段就在国际顶尖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学术成果。田老师的博士生硕士生获得国家奖学金的比例在90%以上,人均在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4篇文章,成为“高产”的学术团队。田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不仅限于学术指导,更延伸到了学生的生活细节,对心理上、生活中遭受挑战的同学保持一贯的关心和支持,让课题组成为学生们心中一个特别温暖的大家庭,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强烈的归属感。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育方法的理念,不仅传授知识,更在学生面临困难时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杜春兰,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第6、7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指委委员,教育部建筑类专业教指委委员暨风景园林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住建部园林科技委专委会委员;重庆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重庆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重庆市规划协会副主任;重庆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重庆大学城乡融合发展(巫山)研究院院长。担任《中国园林》、《风景园林》等杂志编委,《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副主编,《高等建筑教育》主编。

  杜春兰教授长期研究复杂地形宜居城乡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在地性风景园林的历史理论与修复性设计;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重庆市重大研发项目,主研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主持的山地园林代表重庆鹅岭公园修复性设计入选第18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主持过重庆园博园、武汉园博园重庆园、罗家坝巴人大遗址规划设计、嘉陵江金海湾(嘉陵故事段)滨江公园设计、九曲河湿地公园、人民公园修复性设计、万州静园、北滨路(黄花园大桥-大剧院)滨江消落带景观设计、金佛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重要景观节点设计等多项城市设计、城市更新、景观规划与设计项目。正在(曾经)担任重庆市区县首席规划师、社区规划师等。在《中国科学》《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中国园林》《建筑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获得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际风景园林设计(IFLA)卓越奖、华夏建设科技奖特等奖等。

  杜春兰教授热情参加行业标准和政策的制定,主编了多项重要标准:包括中国建筑学会标准《西南多民族聚居区地域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重庆市城市管理行业标准《重庆市生态园林建造技术导则》、重庆市风景园林行业技术标准《山地城市节约型园林技术导则》、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重庆市城市河流清水绿岸建设指南》以及《重庆中心城区城市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导则》。此外,还主持了重庆市科技局的《黔江太极人居环境提升建筑风貌设计导则》;参编广东省区域标准《垛基果林湿地恢复作业规程》、重庆市城市管理标准《人行道口袋花园建设技术导则》以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团体标准《低碳建筑评价标准》。不仅推动了行业标准的完善,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上的支持和政策指导。她推动学科交叉,建立校企、校地合作交流,推动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产学研跨界协同,培养复合型人才。获批国家级科普基地,获聘重庆市首席科普专家;主持首批国家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主持国家一流课程等,主编住建部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指导学生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

  杜春兰教授扎根教学一线级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生班主任和14名五个本科年级的学业导师,克服困难,耐心做学生的贴心人、领路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职业本份和出发点培养人才,培养的很多学生已经在国家战略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