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项目案例 > 规划设计

贵州民族大学:做好翻译工作 促党声入民心

发布时间: 2024-08-07 18:57:18 来源:规划设计

  “及时把报告精神传播到最基层,传达到少数民族同胞的心坎上,有价值,更有意义。”提及用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初衷,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龙耀宏坦言,要让少数民族群众听得懂、能理解、记得牢、传得开,汇聚起各族群众的精神力量,感恩奋进共建美丽家园。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省份,部分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对于政策理解的能力水平有限。党的二十大召开后,贵州民族大学党委格外的重视、精心部署,将推动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之一,文学院党委积极做出响应、迅速落实,并按照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优中选优原则,抽调11名骨干专家组建工作组。

  历经3次研讨、修改、审订,目前工作组已完成包括苗语东部方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三版苗语翻译版、侗语翻译版和水语翻译版,为后期在民族地区用民族语言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奠定了扎实基础。

  语言通,则心灵通。作为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贵州民族大学主动承接国家和省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委托的语言文字推广、培训、研究专项任务,为深入推动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创新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贡献着民大智慧。

  2021年9月,教育部官网公示《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拟确定62家单位为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贵州民族大学入选。

  “入选‘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让民大实现了国家级人文社科研究平台基地零的突破。”龙耀宏表示,基地建设极大提升了学校服务全省民族地区语言文字工作、服务巩固脱贫攻坚和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水平。

  每年暑假组织师生到边远民族地区开展“三下乡”活动,是贵州民族大学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实践。

  政策宣讲、编印读本、技术培养和训练、文艺汇演……活动期间,贵州民族大学师生致力于用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普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让民族地区群众通过身边人、身边事的脱贫变化,真切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凝聚起感恩奋进的磅礴力量。

  此外,该校还围绕“经典润乡土”主题,先后在雷山县西江村、黎平县黄岗村开展“国家语言文字+民族文化培训”和“经典诵读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助推乡村振兴等多项乡村推普活动。

  “语言文字事关发展全局,推普不仅能倾听百姓心声,还能利用专业优势,搭建上下联动的‘桥梁’,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吴秀菊介绍,除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普外,广大师生还承担着语言调查的重任。

  姓名、民族、年龄段、本民族语言使用情况,为确保推普工作做到心中有数,贵州民族大学制定了详细的调查问卷,并于2019年起,连续3年赴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及移民安置区开展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为制定推普目标提供借鉴。

  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国家繁荣发展的根基。贵州民族大学充分的发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将语言文字工作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全局,通过语言文字的浸润助力作用,促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准确理解是做好翻译的前提。”龙耀宏和记者说,如何翻译得准确,既让内容、风格与原文高度一致,又让民族地区群众易于理解,是个始终存在的难题,需要对每个词句反复斟酌。

  正式翻译党的二十大报告之前,贵州民族大学翻译组从头到尾多次认真学习研读报告全文,确保透彻理解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每个段落。另外,考虑到少数民族语言在语法结构、表述方式、表达习惯等方面与汉语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翻译工作组还特别注重翻译策略和技巧,在确保准确翻译的基础上,反复考量少数民族语言表达习惯,让少数民族群众听得懂、能领会。

  深入研究、仔细斟酌、反复考量,为确定含义、准确翻译党的二十大报告,贵州民族大学翻译组专家学者精雕细琢、慎之又慎。“可以说,每一个重要概念、关键术语,每一个新提法、新表述,我们都是经过深入思考、反复推敲才定稿的。”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韦述启介绍,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大家倍感荣幸、义无反顾,以及时把党的声音传达到基层少数民族群众心中的迫切性和责任感,努力做到原汁原味翻译好党的二十大报告。

  经各方不懈努力,贵州民族大学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翻译工作。翻译工作组专家学者都表示,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工作不可或缺,作为双语教师,一定要发挥好专业优势,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乡村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与此同时,将认真总结此次翻译工作的经验做法,趁热打铁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贵州民族大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用少数民族同胞的语言宣讲和推广党的报告、文件及政策,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群众学习领会党中央精神,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浓厚氛围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记者了解到,翻译工作完成后,贵州民族大学将充分的发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作用,组织少数民族师生宣讲团队,利用寒暑假深入民族地区开展双语宣讲,把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党的二十大报告工作做深做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浸润各民族群众心田,助力乡村振兴。

  11月23日,又一利好消息传来: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高等学校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工作作出部署。

  “《意见》提出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主动融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和文化强国建设、积极探索推普服务社会应用和人民群众需求新手段等三大任务实现举措,为下一步工作打开了思路。”龙耀宏兴奋地说,《意见》将进一步激励贵州民族大学增强作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民族地区高质量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发挥示范作用。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新时代新征程上,贵州民族大学将积极推动《意见》落地落实,并通过承接国家和省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委托的语言文字推广、培训、研究等专项任务,致力于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研究和语言服务工作,在助推民族地区高质量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上发挥示范作用。

  同时,紧紧围绕国家“十四五”语言工作中心任务,结合贵州民族地区推普和乡村振兴文化建设目标任务,持续细化“小手拉大手”学习普通话和“大手牵小手”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活动,积极探索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科学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有效路径与办法,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更好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

  本报贵阳12月1日电  (记者程焕)记者从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目前,科技特派员已实现涉农专家技术指导覆盖所有主导产业、工作队驻点服务覆盖所有乡镇、科技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选派到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科技特派员,每个县平均超过30人。 从2020年开始,贵州将加强农技服务作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和“产业导师”赴基层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助推乡村振兴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这天,在贵州省桐梓县某村村委办公室,村干部和联户长正在为村民方某和李某调解纠纷。原来,方家的沟渠水溢出影响了李某的农作物生长,导致两家起了矛盾,原本和睦的邻里关系变得紧张起来。…